承载网建设方案,承载网有哪些
原标题:承载网建设方案,承载网有哪些
导读:
移动通信中关于“IP承载网”的介绍?G IP承载网是移动运营商为了构建高效的3G业务平台而提出的概念。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个网络是一个透明的基础设...
移动通信中关于“IP承载网”的介绍?
G IP承载网是移动运营商为了构建高效的3G业务平台而提出的概念。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个网络是一个透明的基础设施,他们可能不会直接接触到这个网络。3G IP承载网包含了多个层次的网元,包括跨区域的骨干网络、城域内的3G核心和接入节点网络,以及连接各个信令和应用平台的网络。
G IP承载网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网元。包括跨越省际的骨干网络,城域内组建各个3G核心和接入节点的网络,也包括连接各个信令和应用平台的网络。IP技术本质上是非常灵活的。但是,对于IP这一个名词,人们通常有一定的误解。

中国移动的CMNET和IP承载网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CMNET主要负责手机上网的信令、通道及制式管理,确保用户能够顺利连接到互联网。具体来说,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协议和机制,协调移动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管理。
IP承载网则主要承载2/3G语音和上网业务。它是国内安全系数最高的网络,现在大型集团客户也通过接入移动的IP承载网进行分公司之间的异地互联。IP承载网包括AR、BSC、RNC、Femto、MGCF、SBC等设备,用于承载语音和数据业务。关于PS承载网的解释,实际上指的是承载上网业务的部分,即所谓的PS承载网。
IP承载网:是数据通信网络,主要用于计算机通信和数据通信。它通常在干线上采用ATM技术来传输数据。IP承载网是现代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数据的高效、可靠传输。支撑网:即光纤传输网络,它是所有通信网络运行的基础。支撑网通常使用SDH和DWDM等设备来构建。
高铁无线网建设方案
1、高铁覆盖方式 红线外(明区间)分布式基站覆盖:采用S11配置,2个扇区专门覆盖高铁线路。基站通过“小区合并”技术减少切换和干扰,提高网络速率。郊区与农村:优选4-6小区合并。城区:优选背靠背小区合并。狭长地形:合理利用地形优势,尽量采用红线外建站方式,减小站间距和站轨距。
2、当FDD1800系统月度平均自忙时指标超过扩容门限时,可扩展至20MHz带宽,以应对高铁场景的高流量需求。建设原则与网络协同方案坚持TD-LTE为主力承载网、FDD1800为容量保障网的协同原则,促进TDD/FDD融合发展。
3、无线接入点:车厢内分布的无线网络设备,接收来自中心服务器和单车服务器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无线网络信号,供移动设备连接。高铁wifi信号传输过程 高铁WiFi信号传输过程包括信号接收、转换和分发三个主要步骤。
4、宁波联通表示,将持续加快市内高铁线路5G网络优化、深度覆盖等精品网打造工作,进一步提升高铁乘客无线网络使用感知。同时,宁波联通还将以此为契机,着力筑牢5G网络底座,中低频协同快速扩大5G覆盖,推进5G网络向立体纵深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客户对5G网络的使用需求和良好感知。
5、从出行无线覆盖到智慧交通的演变,锐捷网络凭借其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不同交通场景提供了完整的无线网络搭建解决方案,并逐步深入到智慧交通的建设中。出行无线覆盖的广泛性 在当前的出行环境中,无线Wi-Fi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
6、. 4G统一连接模式 下图来自普天车地通信方案,请将2/3G基站替换为4G。基本原理:每个车厢安装一个无线热点,无线热点通过网线集中连接至某点的工业交换机,并由工业交换机连接至车载无线路由网关设备。车载统一的无线路由网关设备,通过铁路沿途的4G网络连接至运营商基站,做到车地通信连接至互联网。
IP专用承载网IP专网组网结构
1、IP专用承载网的节点布局考虑了多种因素,如地域分布、光缆路径、业务流量需求以及业务的相关性,因此采用了非对称网络拓扑设计。例如,济南BR节点作为北京和南京之间的关键连接点。从长远规划来看,IP专用承载网的架构被设计为核心层(CR)、汇聚层(BR)和接入层(AR)的三级结构。
2、行业IP专网业务可以被分成点到点专线(P2P)和多点到多点组网专线(MP2MP)两种基本承载场景方案。行业IP专网业务满足高价值客户隔离SLA诉求,实现一网灵活复用,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提升运营商收益。
3、IP承载网是各运营商以IP技术构建的一张专网,用于承载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如软交换、视讯、重点客户VPN等)。IP承载网一般采用双平面、双星双归属的高可靠性设计,精心设计各种情况下的流量切换模型,采用MPLS TE、FRR、BFD等技术,快速检测网络断点,缩短故障设备/链路倒换时间。
4、在3G时代的背景下,设计3G IP承载网的网络架构时,需要全面考虑整个3G产业链的需求。作为3G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IP承载网能满足3G业务需求,为移动运营商提供高效的服务平台时,它将积极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效应。
5、行业IP专网:基于网络切片技术的业务承载方案,通过设备侧资源预留和控制器分片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高价值业务不受其他业务干扰。实现一张物理网络同时承载多个行业业务,既保证了带宽需求,又确保了业务的高安全性。高品质IP专线:主要应用于IP化无线接入网(IP RAN)综合承载业务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