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场围栏建设方案? 观测场周围环境要求?
原标题:观测场围栏建设方案? 观测场周围环境要求?
导读:
什么是气象观测场的要求和标准面积?1、气象观测场的要求主要包括选址具备代表性、规模与布局标准以及设施细节规范,其标准面积为25×25平方米。以下是关于气象观测场要求和面积标准...
什么是气象观测场的要求和标准面积?
1、气象观测场的要求主要包括选址具备代表性、规模与布局标准以及设施细节规范,其标准面积为25×25平方米。以下是关于气象观测场要求和面积标准的详细解 选址要求: 气象观测场的选址需具备代表性,通常选择在四周开阔、地形平坦的地方。 远离可能影响观测结果的地形特征,如坡谷、水泽和密集的林木,以减小自然因素的干扰。

2、观测场通常设置在25米×25米的平坦区域,若因条件限制,也可采用16米(东西向)×20米(南北向)的尺寸;对于高山站、海岛站和无人站,这一要求可适当放宽。若台站需安装辐射仪器,则可将观测场南侧向南扩展10米。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设置需满足特定的技术要求。首先,观测场应位于能够代表本地气象特征的区域,并避免局部地形造成的干扰。四周环境应开阔平坦,远离陡峭山坡、低洼地带以及铁路、公路、工厂、烟囱和高大建筑物,同时规避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4、观测场可建在地面或楼顶天面,占地面积不小于10x10米。 确定风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和百叶箱的安装位置。 如观测场建在地面的,需平整观测场地,布设避雷地网,检查避雷地网的对地电阻,要求必须小于4Ω。 制作和安装铁塔,要求使用镀锌水管和不锈钢管材料。
5、气象观测场环境条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选址要求:应设在能准确反映本地气象要素普遍特征的开阔地带,避免受局部地形影响。远离陡坡、洼地、铁路、公路、工业设施、高大建筑等可能造成干扰的地方,以防止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1、第一条 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2、中国气象局在2004年7月1日的局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一项关键法规,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该办法旨在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对气象站的观测环境和设施给予了严格的保护。8月9日,该办法进一步细化为附表,其中详细规定了各类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场与周围环境的保护标准。
3、严格保护规定:禁止侵占、损害或未经授权移动气象设施,禁止在探测环境中进行干扰性活动。保护范围划定:根据国家标准划定并公告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工程建设要求: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需避免对探测环境造成影响,涉及重要气象站的建设需事先获得审批。
机场气象观测场范围如何确定?
机场气象观测场四周通常配备高度约为2米的开放式围栏,以确保观测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围栏的设计应避免使用过度反光的材料,以免影响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场的入口习惯设置于北面,这一安排有助于简化观测人员的工作流程,并便于气象设备的布置与维护。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在气象观测中,为了获取具有代表性的近地面层风速数据,一般会在离地面10米高度处进行测量。这是因为这个高度的风速能够较好地反映大气边界层内的风况,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应用中,比如风力发电场,风速测量高度会根据风机轮毂高度来确定,通常在几十米甚至更高。
航空气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航空气象观测哨、机场气象台、区域航空管制中心的气象室以及国家级的航空气象中心等。以下是关于这些机构的详细解航空气象观测哨:这些哨所负责进行实时的气象观测,收集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关键气象数据,为后续的天气预报和飞行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具体来说,机场气象台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气象检测员需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气象观测,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关键气象要素的测量。其次,他们需要将观测数据输入到气象信息系统中,通过分析处理生成气象报告。最后,这些报告将被及时传递给空管部门和航空公司,为飞行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气象观测场的设置要求
1、选址要求:观测场地应选择在能够代表本地气象特征的区域,远离局部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开阔平坦的空地,且四周无高大障碍物,以避免观测数据受到干扰。同时,应避免场地位于污染严重或易形成局部天气现象的区域。 方向要求: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位于最多风向的上风侧,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该区域的气象情况。
2、地面气象观测场的设置需满足特定的技术要求。首先,观测场应位于能够代表本地气象特征的区域,并避免局部地形造成的干扰。四周环境应开阔平坦,远离陡峭山坡、低洼地带以及铁路、公路、工厂、烟囱和高大建筑物,同时规避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3、观测场通常设置在25米×25米的平坦区域,若因条件限制,也可采用16米(东西向)×20米(南北向)的尺寸;对于高山站、海岛站和无人站,这一要求可适当放宽。若台站需安装辐射仪器,则可将观测场南侧向南扩展10米。
4、气象观测场的要求主要包括选址具备代表性、规模与布局标准以及设施细节规范,其标准面积为25×25平方米。以下是关于气象观测场要求和面积标准的详细解 选址要求: 气象观测场的选址需具备代表性,通常选择在四周开阔、地形平坦的地方。
5、气象观测场选址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代表性:真实反映气候特征:选址应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避免受到局部地形或邻近高大建筑物的影响。地形考虑:在平原地区,观测场应设在开阔地带;在山区,可能选择山顶等高处进行观测。
青海省保护气象台站观测环境的规定
本规定旨在保护气象台站的观测环境,确保获取长期稳定、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并能反映当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85〕87号文件精神,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气象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到国家保护。所有地区、部门和广大群众都有义务保护气象台站的观测环境。
特定气象台站,包括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及其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应受到保护。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朝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2015修订)
第一条 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主席令第23号)、《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将《朝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主席令第23号)、《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县气象局:正科级别,地级市:正处级,国家气象局:正部级。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国家级别的气象行政管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